近日,在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的带领下,贵州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成功完成首例介入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此项目的成功开展,是贵州省职工医院继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射频消融术后,心脏介入技术再上新台阶,标志贵州省职工医院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零”的突破,填补了医院在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空白。
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省医心内科副主任)、贵州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谭洪文博士主刀,带领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患者实施室间隔缺损封堵术
42岁的汪女士,反复劳力性胸闷、心悸已三年有余,近三个月来,感觉到轻微活动后胸闷、心悸、伴乏力的症状更加严重,于是便来到贵州省职工医院就诊。
贵州省人民医院派驻专家(省医心内科副主任)、贵州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谭洪文博士与省医心脏超声科主任梁勤主任医师对汪女士的病情进行评估,汪女士心脏室间隔缺损,左心增大,合并心衰,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手术指征明确,建议采取经皮室间隔缺损封堵治疗方案。
贵州省人民医院心脏超声科主任梁勤主任医师为患者进行彩超检查
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何林波介绍:“一般小于5mm的室间隔缺损是有可能自愈的,大的缺损伴左心容量负荷过重,可能有左心房,左右心室内径增大,合并肺动脉高压时右室壁肥厚。汪女士的缺损直径约8.07mm,已出现左心增大。在和汪女士及其家属充分沟通后,由谭洪文主任主刀,在心血管内科团队、超声科、介入导管室团队的密切配合下,仅20分钟便成功完成手术,术后胸闷、心悸症状消失,六天后汪女士康复出院。”
汪女士康复出院几天后,在原有团队的密切配合下,成功为54岁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雷女士实施了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同样,这也是贵州省职工医院开展的首例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术前心脏彩超检查提示缺损直径约9mm,右心房稍大,后期可能会出现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等并发症;术后无胸闷、心悸等不适,术后第三天雷女士便康复出院。
谭洪文主任主刀,带领省职工医院心血管内科团队为患者实施房间隔缺损封堵术
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目前治疗手段主要是外科房间隔修补或介入封堵。其优点是创口小,痛苦小,恢复快,避免了开胸、体外循环、心脏停跳等环节,手术全程由超声引导,实时了解心脏情况、判断手术效果,手术成功率高。
贵州省职工医院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和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成功开展,为广大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提供了更加全面、更加优质、更加高效的医疗服务,有利于更好地帮助患者解除病痛和不适,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
供稿:心血管内科